长顺县水务局关于《长顺县城乡供排水一体化改革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长顺县水务局草拟了《长顺县城乡供排水一体化改革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现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有关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和途径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逾期未反馈的视为无意见。一是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将意见发送至:1402291764@qq.com;二是通过信函方式将意见寄送至: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顺悦小区3号楼3楼长顺县水务局农村水利水电服务中心。意见反馈起止时间:2025年2月11日至2025年3月12日。
特此公告
长顺县水务局
2025年2月11日
长顺县城乡供排水一体化改革实施方案
一、改革背景
随着长顺县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稳步推进,城乡供排水领域暴露出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县城供排水设施虽有一定基础,但面临供水管网老化、污水收集还未达到应收尽收、雨污混流还未彻底解决、污水处理厂超负荷运行、处理能力不足等挑战;农村地区供水状况更为严峻,供水设施简陋,水质水量保障不足,集镇污水处理设施还不完善,处理污水能力不足,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品质与健康,也对县域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压力,成为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瓶颈。为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着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二、现状分析
(一)供水工程现状
1. 县城供水现状:县城供水厂日供水能力为2.5万立方米,供水覆盖人口7.5万人,供水管网漏损率县城老城区10%,威远30%。
2.全县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共有171处,其中:千吨万人工程8处(包括管网延伸1处,2.1万人,千吨万人以上7处,13.92万人)供水人口15.22万人,规模化供水人口比例65.86%;千人工程15处,供水人口4.82万人;千人以下148处,供水总人口3.49万人。供水总人口24.32万人,自来水普及率93.55%。农村供水工程规模小、水源不稳定,管网老化严重,水损较大,严重地方管网漏损率达到60%左右。管理成本高,群众意见较大。
(二)排水现状
1. 县城污水收集与处理:县城已建成污水处理厂两座,设计日处理污水0.9万吨,现状实际日处理污水1.1万吨左右,处于超设计能力,污水管网收集污水不足,雨污混流依然存在,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偏低,管理运营水平不高。
2.集镇及部分社区污水收集与处理:广顺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规模1500吨,处理后排放标准一级A标;白云山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规模560吨,处理后排放标准一级A标;敦操乡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规模250吨,处理后排放标准一级A标;鼓扬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规模350吨,处理后排放标准一级A标;摆所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规模200吨,处理后排放标准一级A标;敦操乡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规模250吨,处理后排放标准一级A标;代化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规模300吨,处理后排放标准一级A标;鼠场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为两处,日处理规模150吨,处理后排放标准一级A标;凯佐社区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规模100吨处理后排放标准一级A标;马路社区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规模150吨,处理后排放标准一级A标;睦化社区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规模300吨,处理后排放标准一级A标;县城水源污水处理站两处,一处位于新民村、一处位于青山村,均为县城水源上游,日处理规模各为60吨,处理后排放标准一级A标;神泉谷景区污水处理站三处,日处理规模为90吨,处理后排放标准一级A标;集镇及社区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能力不足,处理量占设计处理量的30%左右;污水收集管网不完善,收集率较低;多个运营管理单位管理,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污水处理费用还未征收到位。
3.雨水排放:县城雨水管网不完善,部分区域存在雨水管网管径偏小、排水不畅的问题,在雨季易出现内涝现象。同时还存在雨水排入污水管网或污水进入雨水管网,对水环境造成一定污染。
三、改革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以市场化企业化专业化运营方式,推进原水、供水、污水、再生水利用等一体化发展,建立健全水务管理体制机制,形成权责明确、管理顺畅、市场为主、多元投入、协同发展的水务一体化发展目标。到2025年,实现城乡原水、供水、污水由一家水务公司进行统一管理运营良性机制,污水建设方面,县城第二污水处理厂扩容和提标改造全面完成,稳步推进第一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广顺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作,积极申报集镇污水收集管网建设项目;供水管理方面,农村千人以上供水工程全面实现统管,千人以下集中供水工程2026年全面纳入统一管理。
四、组织机构
(一)加强领导,成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成立长顺县城乡供排水一体化改革领导小组(不作为县委议事协调机构,改革工作完成即撤销),负责改革所涉事项的指导、协调和调度等工作,名单如下:
组 长:王章模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副组长:班福喜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梁晓成 县水务局局长
殷永忠 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
成 员:县政府办公室、县水务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医疗保障局、黔南州生态环境局长顺分局、县林业局、县市场监管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司法局、县信访局、县公安局、各镇(乡、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县顺源公司、县国资公司。
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在县水务局,杨尚勇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吴启光任常务副主任,工作人员由水务局内部调剂,负责改革日常工作和信息报送。
(二)明确职责,协调推进。明确领导小组及部分主要成员单位工作职责。
领导小组职责:负责制定城乡供排水一体化的整体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研究出台相关制度,为供排水一体化改革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协调城乡之间、不同部门之间在供排水设施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关系和利益;对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工作的进度、质量和效益进行监督检查和综合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改革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县水务局:履行好供排水行业管理,负责城乡供排水设施建设的行业指导;统筹调配水资源,确保城乡供水水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同时监管排水的水量和水质情况;监督供排水设施的运行维护,建立健全设施运行监管体系,保障设施正常、安全运行。
县发展和改革局:将城乡供排水一体化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确保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相衔接,围绕国家投向政策,指导城乡供排水项目谋划、申报和审批;指导供排水运管单位水价价格调整,建立科学的价格形成机制和调整机制,平衡成本与收益。
县财政局:负责安排城乡供排水一体化改革专项资金,保障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等资金需求;监督资金使用情况,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黔南州生态环境局长顺分局:加强对城乡水环境质量的监测,特别是排水口的水质监测,为供排水一体化提供环境质量依据;负责城乡水污染防治工作,监管污染源,与供排水工作结合控制污染排放。
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在城镇区域,负责协调供排水管网与其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步推进,避免重复建设;确保新建住宅小区供排水设施按标准建设,并与城市供排水主管网有效衔接。
县自然资源局:优先保障城乡供排水一体化项目的建设用地需求,合理规划供排水设施用地布局;在土地利用规划等工作中充分考虑供排水设施的布局和走向,预留必要的空间。
县卫生健康局:加强城乡供水出厂水、末梢水质检测,为水厂水质安全提供依据。
五、主要任务
(一)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
1. 水源地保护。划定团结水库等集中式供水水源地保护区,加大水源地水质监测与保护力度,确保水源水质安全。
2. 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加快广顺镇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中南部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对规模化供水覆盖不到的小型集中供水工程采取标准化改造,提高农村供水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实现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规模化覆盖率67%以上。
3. 供水管网延伸与改造。推进县城供水管道向农村延伸,扩大供水覆盖范围。同时,对县城威远片区老旧供水管网进行改造,降低管网漏损率在10%以内。
(二)排水设施建设与改造
1. 污水管网建设与完善。加快县城污水管网改扩建工程建设,新增污水管网建设8公里,提高污水收集率;推进集镇污水收集管网项目前期工作,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不断完善污水管网收集系统,提高集镇污水收集率。
2. 污水处理厂建设与提标。推进县城第二污水处理厂二期建设和提标改造,力争在2025年第一季度正常运行;稳步推进第一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实现出水水质A标标准;推进广顺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设,解决污水处理能力不足问题;加大广顺园区污水处理厂扩容改造,为园区产业发展做好环保支撑。
3. 雨水排放系统优化。完善县城雨水排放管网,加大管径,增加排水泵站等设施,提高县城排水防涝能力。
4.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推进县城第一污水处理厂污水排放资源化利用,纳入县城水资源利用调配,降低水厂原水水量不足压力。
(三)运营管理机制创新
1. 整合现有城乡供排水运营企业或组建新的供排水集团公司,实行统一运营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通过公开招标、出让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供排水设施的建设与运营,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2. 建立供排水服务质量监督考核机制,制定详细的服务质量标准和考核指标,加强对运营企业的监督考核。
3. 搭建城乡供排水智慧管理平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对供排水设施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预警与智能调控。
(四)水质监测与监管强化
1. 逐步建立健全城乡供排水水质监测体系,通过县城水厂进行试点,在水源地、供水厂、管网末梢和污水处理厂出水口等关键节点设置水质监测点,配备先进的水质监测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开展水质监测工作,确保供排水水质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要求。
2. 加大水质监管执法力度,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违法排污、破坏供排水设施等行为。加强对供排水企业的日常监管和执法检查,保障供排水水质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五)水价形成机制优化
1. 制定合理的城乡供排水收费标准,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公平负担”的原则,综合考虑供水成本、污水处理成本、用户承受能力以及水资源稀缺程度等因素,建立科学的水价形成机制。实行居民阶梯水价和非居民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促进节约用水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2. 建立水价调整机制,定期对供排水成本进行监审,根据成本变化情况和市场供求关系,适时调整水价。同时,加强对水价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提高用户对水价调整的理解和支持,确保水价改革平稳推进。
五、实施步骤
(一)筹备启动(2025年1月—4月30日)
1. 成立改革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相关主要改革推动部门负责人为副组长,相关单位为成员城乡供排水一体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和推进实施工作。
(牵头单位:县政府办公室,责任单位:县水务局、县住建局)
2.完成城乡供排水一体化运营公司的组建工作。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健全公司的组织架构、管理制度和运营机制。做好原供排水管理机构和人员的整合工作,妥善安置富余人员,确保运营整合工作平稳过渡。
(牵头单位:县水务局,责任单位:县顺源集团公司、县市场监管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信访局、县公安局)
3.开展城乡供排水设施的移交工作。组织将已建成的供排水设施从现有管理运营单位移交给新组建的运营公司进行统一运营管理。运营公司要做好设施接收后的维护、保养和运营工作,确保设施正常运行。例如,制定详细的设施移交清单和接收标准,对供水设施的水泵、电机、阀门等设备以及排水设施的格栅、曝气设备、污泥处理设备等进行逐一检查验收,确保设备完好率达到98%以上。农村千人以上集中供水工程全部移交,千人以下农村集中供水工程逐步移交管理。
(牵头单位:县水务局,责任单位:县顺源集团公司、新组建的目标公司、县住建局、各镇(乡、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
(二)水源地保护划定。(2025年12月30日前)
1.划定团结水库等集中式供水水源地保护区,加强水源地水质监测与保护力度,确保水源水质安全。
(牵头单位:黔南州生态环境局长顺分局,责任单位:县水务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林业局、县农业农村局、各镇(乡、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县顺源集团公司、新组建的目标公司)
(三)项目规划建设。(2026年12月30日前)
1.项目建设。完成广顺镇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中南部片区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县城第二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县城第一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广顺业园区污水扩容工程、广顺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县城排水防涝工程、县城污水管网改扩建工程、集镇污水收集管网改扩建工程。
(牵头单位:长顺县水务局,责任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局、县住建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林业局、黔南州生态环境局长顺分局、各镇(乡、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县顺源集团公司、新组建的目标公司)
2. 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建立项目进度跟踪和质量监督机制,定期召开项目调度会,及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严格执行工程建设标准和规范,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安全。
(牵头单位:长顺县水务局,责任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局、县住建局、黔南州生态环境局长顺分局、县顺源集团公司、新组建的目标公司)
(四)巩固提升(2027年12月30日前)
1. 对城乡供排水一体化改革实施效果进行全面评估,总结改革经验教训,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组织开展改革成果展示和宣传活动,提高社会各界对改革工作的认知度和满意度。
(牵头单位:长顺县水务局,责任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局、县住建局、黔南州生态环境局长顺分局、县顺源集团公司、新组建的目标公司)
2.持续加强城乡供排水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加大对供排水设施特别是农村供水管网的更新改造投入,不断提高设施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加强水质监测和监管,确保供排水水质安全稳定。
(牵头单位:长顺县水务局,责任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局、县住建局、黔南州生态环境局长顺分局、县卫生健康局、县顺源集团公司、新组建的目标公司)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加强城乡供排水一体化改革领导小组的领导作用,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各成员单位要明确责任分工,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确保改革工作顺利推进。
(二)资金保障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将城乡供排水设施建设、改造等纳入财政预算,探索将小型农村供水工程运营补贴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确保资金足额到位。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乡供排水一体化项目建设和运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PPP 模式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缓解财政资金压力。
(三)技术保障
加强与科研院校、专业技术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供排水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城乡供排水一体化改革提供技术支撑。加强技术人员培训与培养,提高供排水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打造一支适应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发展要求的技术人才队伍。例如,每年选派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进行培训学习,邀请专家学者到本地进行技术指导和讲座,提高技术人员对先进供排水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四)宣传保障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城乡供排水一体化改革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高社会各界对改革工作的认识和支持。及时总结推广改革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引导广大居民积极参与城乡供排水设施的建设与保护,共同推动城乡供排水一体化事业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