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长顺要闻
回乡这十年,很值!
来源:长顺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长顺县人民政府
字号:

我在老家做工人


今年初,我们开设了【六抓双比·看长顺】专栏,全方位、多角度介绍长顺在“六抓双比”工作中的生动实践、创新举措、显著成效,展现企业真抓实干、担当作为的精神风貌。

当“返乡”不再只是春节的短暂归途,当“工作”跳出格子间的既定框架,我们看见故土里藏着的新可能——或许是车间里转动的机器,是家乡工厂里码放整齐的货物,是家门口就能实现的谋生与热爱。
我们开设【我在老家做工人】专栏,将走进长顺一线工人的日常,听他们谈归途里的选择,聊车间里的烟火,看与故土企业共同成长的故事。

10月14日,秋阳正好,秋风轻柔。走进贵州长顺八妹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八妹公司”)的菜籽油全自动化生产车间,全自动生产线高速运转的轰鸣声此起彼伏,灌装线上的菜籽油瓶如同训练有素的“士兵”整齐列队。

57岁的何成康身穿深蓝色工作服,正站在榨油车间的炒籽锅炉旁,双手熟练地调整着设备参数。他随后抓起一把的油菜籽,向记者展示:“你看这籽,颗粒多饱满!但必须先把灰尘、碎壳这些杂质筛干净,不然榨出来的油会带杂味,影响‘品长顺’区域公共品牌菜籽油的品质。”

何成康在查看榨油机榨油情况

说话间,旁边炒籽锅炉嗡嗡作响,油菜籽在锅炉里不停跳动,灰尘、碎壳等杂质从底部漏口掉落,经过筛选的干净菜籽则顺着滑道,稳稳进入下一道工序。

这是何成康在八妹公司工作的第十个年头,从最初的小作坊到如今的现代化企业,他的身影始终穿梭在生产一线,见证着企业的每一步成长。

贵州长顺八妹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


背井离乡 在外务工的漂泊与无奈


在加入八妹公司之前,何成康的人生关键词是“漂泊”。2002年,为了给家里多挣点钱,34岁的他背着简单的行囊,跟着同乡一起踏上了前往浙江省临海市的火车,成为一家五金厂的流水线工人。
“那时候在五金厂,每天早上7点就要到岗,一直干到晚上7点,一天要工作12个小时。”何成康回忆道,车间里的流水线一刻不停地运转,他的双手必须跟上机器的节奏,稍微慢一点,产品就会堆积起来。
技术工正在操作自动化灌装设备
“一年只能回一次家,每次走的时候,孩子都拉着我的衣角哭,问我什么时候能回来。”何成康说,每次和家人通电话,他都只报喜不报忧,挂了电话后,常常一个人在出租屋里偷偷抹眼泪。
而且,在外务工的收入也并不稳定,五金厂的工资按计件计算,遇到订单少的时候,一个月最多只能拿到2000多块钱,除去房租和生活费,能寄回家里的钱所剩无几。
生产车间
2016年,在外省漂泊的何成康,正遭遇着就业市场的寒冬。岗位少之又少,合适的工作更是难寻,奔波许久仍看不到稳定就业的希望。想到家中日渐长大的孩子,还有需要陪伴的家人,他终于下定决心:“再也不出去打工了,就算在家乡挣得少一点,能守着家人也值。”


加入公司 小作坊里的坚守与起步


2016年2月,何成康听村委会介绍说邻村的熊净开了一家菜籽油加工坊,正在招工人,他立刻前去应聘。
“当时的作坊特别小,就几间平房,只有两台老式的榨油机,每天最多能榨3000斤菜籽。”何成康记得,第一次走进作坊时,地上到处都是菜籽壳,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油烟味。
虽然条件简陋,但何成康却格外珍惜这份工作。“在家门口上班,每天能回家陪家人,这比什么都强。”

2016年八妹公司原址

他从最基础的炒籽工做起,每天天不亮就到作坊,烧火、炒籽、观察火候,每一个步骤都认真学习。炒籽的火候特别关键,要炒到籽壳微微裂开、颜色变成金黄色,这样菜籽油的香味才能完全释放出来。为了掌握好火候,何成康每天都守在锅炉旁,反复尝试,手上经常被烫伤。
那时候,作坊的生产全靠人工,灌装、贴标都得用手操作,一天下来,何成康的胳膊又酸又胀。看着一瓶瓶菜籽油被客户买走,听着客户夸赞“这菜籽油真香”,何成康心里充满了成就感。“那时候一个月工资只有2000块钱,但我干得特别起劲,因为我觉得这是在为家乡的产业作贡献。”
成品菜籽油整齐地排列在自动化传送设备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熊八妹”菜籽油凭借着纯正的品质,在当地渐渐有了名气,作坊的订单也越来越多。何成康也从炒籽工人变成了多面手,清理、压榨、精炼等工序他都能熟练操作,成为八妹公司骨干员工之一。


携手成长 粤黔协作助力企业腾飞


2023年,对于八妹公司和何成康来说,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黔南工作组长顺小组积极协调,广州市投入1988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为公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这笔钱真是‘及时雨’!”何成康兴奋地说,“有了这笔资金,公司建起了2个120吨的原材料立式圆桶仓、5个1000吨的成品油储油罐、新建日加工50吨菜籽的加工生产线,还新增了6条全自动灌装线及配套中小包装车间辅助设备等。”

全自动化菜籽油生产车间

曾经,该企业仓储能力有限,油菜籽收多了怕发霉变质,只能小批量收购;灌装全靠人工,一天最多能装5吨1000件菜籽油,效率特别低。
现在,仓储库能存放600吨油菜籽及6000吨成品菜籽油,6条全自动灌装线开足马力,日灌装能力达到500吨10万件菜籽油,生产效率比以前提高了100倍。
生产设备升级后,何成康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为了熟练操作新设备,他主动参加公司组织的培训,跟着技术人员学习设备原理和操作方法,每天都在车间里反复练习。
“刚开始的时候,我连设备的按钮都认不全,心里特别着急。”何成康说道,但他没有放弃,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及时请教,慢慢地,他不仅能熟练操作新设备,还能简单处理一些小故障。

技术工人调试设备

如今,八妹公司的发展越来越好。2024年,该企业总产值达到1.4亿元;扩建的生产线年底就能投产使用,今年年产值预计达到1.6亿元。
现在,何成康的工资不仅得到了大幅提高,还享受到了公司的各类保险、年终奖等福利待遇。
“现在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何成康笑着说,他不仅自己在八妹公司实现了稳定就业,还介绍了自己老婆和村里的10多个乡亲来公司上班。看着公司一天天发展壮大,看着身边的乡亲们都能在家门口挣到钱,他心里充满了自豪。

工人运输封装好的食用油

从背井离乡的打工者到企业的技术骨干,何成康用十年的坚守,见证了八妹公司的成长,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熊八妹”菜籽油的醇香里,不仅飘着千万家庭的幸福滋味,更藏着像何成康一样的普通工人与企业携手共进、共创美好未来的动人故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