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长顺要闻
【乡愁印迹·村史村事】交麻村:深度贫困村蝶变振兴样板
来源:长顺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长顺县人民政府
字号:
在鼓扬镇西南部,距离县城56公里的交麻村,曾是全省2760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如今,这个位于苗岭山脉中段的村庄,曾经因交通不便而依赖马匹出行,通过党建引领、产业造血、搬迁赋能等多重举措,成功实现了从“极贫村”到“振兴样板”的华丽蜕变。

移民搬迁旧址

交麻村国土面积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26亩,其中坡耕地占比超过99%。该村下辖19个村民小组,共有465户,总人口1997人。截至2019年,全村贫困人口已实现全面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零,262户脱贫户及监测户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迎来了质的飞跃。
党建是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交麻村党总支部下辖2个党支部,78名正式党员勇挑重担,冲锋在前。6名村支“两委”干部中,4人具备大专学历,2人拥有本科学历,“90后”干部占比达三分之一,队伍呈现出年轻化、高知化的新风貌,为村庄发展注入新动能。州信用联社选派的第一书记与县、镇选派的3名驻村队员共同组成工作队,扎根一线,积极解决各类难题。通过“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制度的实施,村内矛盾得以有效化解,“小事不出村”成为常态。此外,100%的路灯亮化和80%的串户道路硬化,切实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
移民搬迁表决会
产业发展是脱贫致富的关键所在。自2021年起,交麻村积极践行“三带”策略,探索并实施了“党支部决策+合作社+农户”的协同发展模式。至2023年,借助镇级“一镇一特”政策的强劲东风,该村通过“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发展肉牛养殖,规模已达200余头,并成功建成30亩节水型旱稻示范基地,亩产高达800斤,彻底告别了“无米”的历史,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60万元大关。
民间技艺唢呐
进入2024年,得益于省外引牛政策的扶持,肉牛养殖项目进一步扩展,覆盖了20户养殖大户和40余户小户。同时,扶贫制衣车间的设立,带动了20名留守妇女稳定就业,为村集体年增收2万元,让27户群众切实分享了发展红利。
交麻中心校
从“搬得出”到“稳得住”,易地搬迁书写了脱贫的壮丽篇章。原长易村位于麻山腹地,石漠化问题严重,全村无一块水田。2018年,长顺县脱贫攻坚工作队积极推动整村搬迁,90%的村民(近1100人)迁至鼓扬镇和长寨街道的安置点,由此开启了崭新的生活篇章。2021年,原长易村与交麻村合并,资源整合有效加速了乡村振兴的步伐。新建的交麻农贸市场取代了昔日狭窄的赶集点,每周三的赶集日,增添了一份井然有序的氛围。
文化教育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活力。始建于1953年的交麻中心校,经过70年的稳步发展,如今设有12个教学班,322名学生中苗族占比超过91%。2017年,学校成立了“留守儿童艺术扶贫工作室”,葫芦丝、芦笙等兴趣课程点亮了孩子们的童年。秉持“身居山沟,胸怀祖国”的校训,学校培育出众多优秀人才——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毕业的陈长,到西南大学毕业并就职于北京某军事研究院的刘忠谊,近20名大学生在各行各业扎根,王肖银、陈俊龙等学子更是返乡服务,为家乡贡献力量。
交麻中心校
如今的交麻村,不仅有肉牛养殖、旱稻种植等产业作为坚实支撑,更有陈昌权、张琳琳等致富领路人积极带动,助力近200人实现就业。昔日依赖马匹出行的“马头寨”,正凭借一股敢闯敢拼的韧劲,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稳步前行,让“幸福甜”的滋味深深浸润每一位村民的心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