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长顺要闻
【乡愁印迹·村史村事】敦操村:背篼精神照初心,十年蝶变绘新篇
来源:长顺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长顺县人民政府
字号:


在长顺县南部的岩溶山区深处,敦操乡敦操村的故事,是一部用“背篼”装着初心、用实干书写振兴的岁月长卷。从昔日盛产灯草的闭塞山村,到如今产业兴旺、民心凝聚的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这个以苗族、布依族为主的村寨,用数十年变迁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
敦操村的名字藏着一段岁月记忆。这里原名“灯草”,因盛产古时油灯灯芯的“灯草”而得名,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更名为“敦操”。作为敦操乡行政中心,敦操村总面积21.7平方公里,却因岩溶中低山地貌“多山少土、道路崎岖”,90%耕地为中低产田,人均耕地仅0.8亩。2024年初,全村辖28个村民组4260人,世代以种植水稻、玉米为生的村民,曾因交通不便“买包盐要走半天山路”,发展之路一度步履维艰。
改变,始于一群“背着背篼的干部”。2012年,央视连续5天报道敦操乡“背篼干部”事迹,让这个山村走进全国视野。彼时,全乡62个村民组中有17个不通公路,34名干部每周四背着装满油盐柴米的背篼,徒步几个小时深入深山——有的路段坡度近60度,需攀着岩石、拉着藤蔓前行,最轻的背篼十来斤,最重达四十斤。他们不仅送物资,更送政策、解难题:帮71岁的梁吉林老人背回面条,为丢失低保存折的梁猫妹老人补办手续,替外出务工者照顾留守老人,甚至调解山林纠纷、上门办理新农保。
“背篼”里装的是民心,换回来的是信任。有村民为还5角钱,迎着寒风等干部两小时;有残疾村民准备杀狗宰鸡感谢,却被干部婉拒;村民们更是自发守护山路旁的野黄果林,只为留给渴了累了的干部充饥。“原来是怕干部来,现在是天天盼干部来”,成了村民最真实的心声。2012年,贵州省委组织部、贵州省委宣传部联合下发通知,在全省开展向“背篼干部”学习活动,敦操也成为全省“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高地。
精神的力量,最终转化为振兴的动能。近年来,敦操村锚定“产业兴、百姓富”,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路:2021年,300余万元建成的生猪养殖小单元,让25户农户年均增收700元;2022年,闲置养牛厂租给贵州黄牛集团,“统一技术、防疫、销售”模式带动321户脱贫户养牛429头,10户大户年出栏25头以上,户均年收入约10万元;2024年10月,雨伞扶贫车间落地,1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月增收1500元。
与此同时,民生福祉持续升级。“十三五”期间,全村完成328户1565人搬迁安置,富民小区等新居取代了破旧木屋;1957年迁入的敦操民族学校,如今已是占地9215平方米的寄宿制小学,99.4%的少数民族学生在这里读书;2021年,村子获评“贵州省第六批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
如今的敦操村,山路变通途,产业有活力,村民笑开颜。从“背篼送物资” 到 “产业促增收”,从 “怕干部” 到 “盼发展”,敦操村的十年变迁,不仅是一个村寨的振兴故事,更是 “背篼精神”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路上的生动延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