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村事
乡愁印迹
专栏【乡愁印迹·村史村事】以行政村为单位,深入挖掘整理村史村事,旨在为贵州立心、为发展赋能,记录和展示全省厚重丰富的乡村文化和发展成果,推动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广顺镇核子村。
核子村位于长顺县北部,紧邻贵安新区与花安高速广顺东收费站,距离广顺镇区15公里、贵安新区核心区30公里、贵阳市中心城区60公里。全村共11个村民小组。占地面积15.27平方公里(22905亩),耕地面积8388亩,其中水田5033亩旱地3355亩,林地面积10035亩。
核子村一名的由来,据说是因核子村从成立之初就由11个自然村寨组成,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核子寨自然为行政村的“冠名”。该地名来源有两种说法。村民口述为祖上先民到达时核子村已经是黑夜,故以“黑夜的子民”为意,得“黑子寨”之名,取其谐音,后改为“核子寨”;《长顺县标准地名志》解释为,因当地盛产油菜,茶核颜色黑,产油量大,故得“核子寨”之名。
(广顺镇核子村茭白田)
该村的11个村小组历史沿革相同,均为:1949年12月,长顺解放,属广顺区;1958年撤区,建置公社,属凯佐人民公社核子生产大队;1984年取消人民公社,设立乡(镇)人民政府,属凯佐乡人民政府管辖。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出台后设置核子村;2014年行政区划调整,属广顺镇核子村管辖。
曾经,核子村土地资源严重闲置、劳动力向城市单向流动、经济发展乏力,加之农业产业的弱质性,还有大城市的吸引,切断了农村发展的“主动脉”,造成“失血”严重,农村发展活力缺乏。大多数田地撂荒丢荒,杂草丛生,耕种基本上是玉米、水稻及一些蔬菜,呈现的是“各打自家田,各种自家地”现象,没有村集体经济、产业结构单一。
(长势良好的茭白)
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核子村积极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不断增强群众稳定增收的“造血”功能,发展活力越来越凸显。
核子村坚持“党建引领、示范带动、内部培育、开放联结”发展思路,探索形成以茭白种植为主体,折耳根、辣椒种植为双翼的“一体双翼”集体经济发展路径。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核子村以党建引领为抓手,组建村级合作社,推行“村社合一”,合作社理事长由村党总支第一党支部书记担任,充分发挥支部书记战斗堡垒作用和“领头羊”作用。
在产业化上,“产销一体”选准优势产业。核子村立足自身坝区优势条件,主动招商引进乡愁公司等3家龙头企业,并依托龙头企业稳定的销售市场,把茭白、折耳根等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由龙头企业与合作社签订收购协议,合作社再与农户签订收购协议,采取“统购统销”方式保底销售,实现产销一体。2024年,核子村的茭白种植面积已达到1500余亩,亩产值超过10000元,每年能够为500名左右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
(群众正在将辣椒苗装车)
近年来,核子村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乡村振兴研学基地”文旅新业态,找到核子村乡村发展“金钥匙”。通过紧抓“学生实践获真知+人民群众获收益+乡村振兴强助力”多重赋能的关键目标,针对传统高校社会实践长期面临的痛点、难点、堵点,通过激活专业优势添动力、对接多方共建聚合力、创建特色项目提效力,指导在村实践学生在实干中求真知、长真才、立真功,探索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研学基地“核子方案”。
夏日炎炎,核子村到处呈现一片绿色。茭白的勃勃生机是该村产业兴起的景象,如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徐徐铺开。产业发展如一缕春风,吹遍了核子村大地,老百姓积极穿梭在茭白田里,在成片的茭白基地里走上了发展的路子。
(茭白丰收群众喜笑颜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